从历史事实上来说,和晚清同时期的西方已经开展了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先进技术用于大规模的工业生产,特别是推动造船业的蓬勃发展,在机器的驱动下,远途航行就是一个比较简单的事情了,这就意味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中国的封建皇朝不可避免的发生碰撞。1840年的鸦片战争后百年耻辱,对每个中国人来讲都是刻骨铭心的,我们祖辈受的苦难历历在目,当时中国被动挨打,任人欺负。为什么到了清朝变得如此残弱,民众变得如此麻木,对洋鬼子在中国土地上横行霸道,视若无睹,任其欺凌,引颈待屠。这要从满清贵族摧毁汉族文化说起,满清贵族到中原,说白了就是侵略,杀戮成瘾。满清觉得自己是异族,对汉人极端控制欲望,出自于对自己文化的不自信和心虚感。满清进行对汉人的大屠杀,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还有文字狱……包括后来的闭关锁国政策、愚民政策,因为异族身份,满清贵族本身就比较敏感,生怕那一天早上把他们赶出关外。满清真正"误我中华"的是严重阻碍了文化的发展,禁锢人们的思想。明朝的官场文化氛围,是远远好于清朝的,甚至可以说是在鼓励文化多样性的发展。虽然明朝的文官政治不是那么完善,东林党把持朝政。在文化方面还是有进步的,不然明朝出不了王阳明这样的思想家。清朝这么多人,难道没有一个思想力度敌过王阳明的人吗?有,但是产生一种新的思想,必须有他们生根发芽的土壤,没有的话,只能一辈子做奴才。在明朝,有不杀言官、文官的传统,大臣以骂皇帝为潮流,一人开骂,全家光荣,死了都要骂,抬着棺材骂,典型如海瑞。明朝的内阁大臣是有一定的决策权的,不然张居正的万历中兴就不可能了。反观清朝,作为汉臣,表面是满汉一家,实际受到猜忌不受重用,例如张廷玉作为三朝老臣,明哲保身,玲珑剔透,历经三代皇帝,作为内阁大臣毫无权力,为清皇朝尽忠最后落得个被小乾隆羞辱致死的下场。周培公剿灭吴三桂后,就被送往长春软禁,直到病死。如果张廷玉、周培公生在明朝,以张廷玉的才华会不会成为第二个张居正?说不准,但绝对不会在晚年唯唯诺诺活得这么悲凉。明朝诞生了诸如王阳明、顾炎武、黄宗羲这般出类拔萃的人物,而清朝却一潭死水臭了三百年,最后迎来了民国时期的文化大爆发。所以,清朝在文化思想这方面绝对是没落、毫无生气。说误中华三百年一点都不过分,大清灭亡,中国的文人又重新站上舞台,一下子涌出一大批青年才俊,像是要把这三百年欠下的文化发展都补回来一样。在文化这个方面,满清推行文字狱、八股文等的盛行,严重阻碍了人们的思想的发展,甚至文字狱都发展到了连"清风与明月"这样的字样,都可以被看做是违逆造反之言,如此荒谬绝伦,至于八股文更是变得荒唐愚昧祸害了不知多少读书人,确实可以说是满清误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另外,在满清建立统治的过程中,屠杀了大批的文人才子和能工巧匠,使得很多中国传统的技艺失传,大量有价值的文献被毁于一旦,比秦始皇焚书坑儒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在编纂《四库全书》时,收录的全部都是符合满清统治汉人为目的的书目,对于其他所谓"糟粕",则全部销毁,这也对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禁锢人们思想。满清贵族对汉人的剥削政策满清贵族认为汉人和奴隶没什么区别,随意欺凌压迫,造成了民族性格的懦弱,逆来顺受,没有一点血性。汉人在整个清朝都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温饱没有解决,何来知宠辱,加上晚清鸦片泛滥,整个民族犹如一病夫。火器方面其实清朝入关以前便特别重视研发新式武器装备,在平定准噶尔时,也曾大量使用过火器,而且根据《大清会典》记载,当时清军的火枪装备率,比例很高。结果到了1840年,用的还是三百年前的火炮。那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统治者逐渐不愿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爱新觉罗氏毕竟不是汉人,而是马背上的民族,出自于对自己文化的不自信和心虚感,不敢推广西方技术。我们现在经常把汉人建立的王朝称之为正统王朝,对诸少数民族如辽、金、元这些异族政权始终心怀芥蒂,而爱新觉罗氏会不明白这一点?他们也害怕在大力推广西方技术后,尤其是先进武器技术,终有一天会被汉人用来造反,满族骑兵根本对付不了。满清对付汉人的手段是,奴化,使得汉人不敢反抗。最厉害的皇帝是康熙,所谓的格局是咋样呢,康熙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各种经集,表面上,推行满汉一家,暗地里处处提仿汉人,汉人不能統兵,当时有个汉人叫戴梓的发明连发火枪,连发火枪是什么呢,首先看看当时的火枪是咋样的,当时的火枪是装一次药开一次枪,特麻烦,等你装好了弹药,别人已经把刀砍下来,把弓箭射过来,火枪对付冷兵器没什么优势。戴梓的发明连发火枪,就是可以连续开火和机关枪差不多,你想对付满八旗的骑兵不是和扫落叶一般吗,康熙哪个怕啊,康熙杀掉了戴梓,杀掉他的原因就是怕汉人掌握这种火枪,满人就会被赶出关。整个清朝火器几乎没什么发展,原因就在这里。满人从来只把汉人当奴隶。更不用说后来那位“量中华之物力结各国之欢心”的老太婆。没有胡奴入关,何来百年耻辱。满清对外战争,由于武器落后,民气不振,无一不失败,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满清输了就割地赔款,将祸端转移到百姓头上。而明朝对外战争呢1、明朝VS葡萄牙1521年,明朝与葡萄牙爆发了屯门海战,于1523年由明军取得胜利。双方参战兵力明军4000人,葡萄牙军700-800人,明军主要指挥官为汪鋐。这场在正德年间的一场与葡萄牙的战争,虽然明朝获胜,但还是为明朝统治者和士大夫敲响了警钟,开始大力发展火器事业,增加军事实力,为后期的军事战力以及西学东渐的到来铺平了道路。1523年,明朝与葡萄牙又爆发了西草湾之战,1523年(嘉靖二年)葡萄牙人别都卢率海舰5艘,部属1,000余人入侵广东新会县西草湾。 明备倭指挥柯荣、百户王应恩等率军反击,擒其首领别都卢、疏世利等42人,斩首35级,缴获葡船2艘,均按海贼罪处死。 西草湾之役,明军获全胜。2、明朝VS日本1592年-1598年,明朝出兵援助朝鲜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1588年,日本太阁丰臣秀吉基本统一日本后,日军在战争初期处于优势,一个月内攻陷朝鲜王京汉城,驱逐朝鲜国王李昖,占领朝鲜大部分国土。明朝集结4万人由李如松统领,抗日援朝,取得平壤大捷。1597年正月,日军14万大军再侵朝鲜。朝鲜二次求援,这次明朝调7万兵力赴朝救援。日军在秀吉死后难以为继,遂从朝鲜半岛撤退。明、朝联军在陈璘、邓子龙、李舜臣的指挥下,取得了露梁海战的胜利,万历朝鲜战争以明、朝联军的胜利而告终。但在此海战中,李舜臣和邓子龙壮烈牺牲。3、明朝VS荷兰1633年,明朝方面先后投入了战舰150艘,其中有50艘炮舰,士兵几万人;荷兰人方面印支殖民总部派遣9艘带加农炮的盖伦帆船,在福建金门东南海岸料罗湾展开激战,最后明朝水师在郑芝龙(郑成功之父)为前锋以绝对优势兵力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与刘香海盗联军。料罗湾海战是即将灭亡的明王朝与国力蒸蒸日上的荷兰进行的一场大海战,最终荷兰失败,这次海战是中国人第一次在海上大败西方海军的战役。4、明朝VS英国1637年,明朝与英国在广东爆发战争,击败英国,英国赔偿白银2800两。明朝后期的皇帝治国虽然都不怎么样,但凭“天子守国门”这条给清朝的后期皇帝强太多了,崇祯皇帝宁愿死也不屈服,反观清朝,走热河,逃西安,丢下京城和百姓,割地赔款、任人凌辱,最后遍地饿殍,四分五裂。但如果不是满清掌权,而是一个汉族集团掌权天下,并且延续了明朝开明的文化制度,重新锻造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血性,中国有可能进行另一场“光荣革命”,顺利过渡到资本主义国家吗?有可能……也不一定!中国几千历史,在汉人统治下不管如何,只要几十年必将迎来一个盛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